存档

‘网海拾贝’ 分类的存档

当豪车被撞,中产阶级为何也跟富人一起欺负穷人?

2017年3月15日 没有评论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张丰/文
我的朋友、专栏作家刘远举是一个爱讲理的人。最近,他发了一条微博,把自己弄成了新闻人物:
徐汇裕德路,快递小哥撞了一辆迈巴赫。车好像没大损失,但你懂的,这样的车,擦一下也不便宜,要赔2000块。快递小哥掏出一大把零钱,很可怜的样子。
电瓶车平时横冲直撞这个就不多说了。道路是公共的,事故是大概率的,那么,你炫富,我买单是不是不合理呢?你穿一件30万的衣服挤地铁,这是不是碰瓷?
穿30万的衣服挤地铁等于碰瓷,这是一个极端的推理。事实上,刘远举还在这条微博下面贴了一篇他以前写的文章,探讨豪车发生事故后的赔付问题。(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他的看法是,道路具有公共属性,其任务是高度秩序化的去承载交通,本身是一个具有相对高风险的场所,不适宜展示奢华。因此,豪车车主应该有一种“合理预见义务”,应该多承担一点损失。
阅读全文…

奥运的性别伦理困境

2016年8月22日 没有评论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伍勤

巴西奥运上,来自南非的女子短跑选手卡斯特·塞门亚再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说是再次,是因为,自从她在2009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上崭露头角,她出色的比赛成绩,肌肉发达的外表,让她始终处于“是男还是女”的质疑之中。败于她手的俄罗斯选手愤愤不平地说:“瞧瞧她那样子(就知道了)。”赛后,国际田联令她做了药检和性别检查。虽然报告结果并未正式公布,只由委员会私下和塞门亚进行了沟通,但悉尼每日电报声称获取了知情方的内部消息,称她没有子宫也没有卵巢,睾酮水平还是“正常”女性的三倍。从此,舆论开始称她为“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或者,“间性人”(intersex),民间的羞辱性言论更多。国际田联最终认为她体内的睾酮水平过高,需要服药降低到“正常”女性的水平,才能和其他选手同台竞技。国际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是这么说的:“我们需要尽最大可能创造一个公平的竞技场。不过要声明的是,她完全有权参赛,我们不应妖魔化选手,她是我们的女儿,也是我们的姐妹。”

奥运会的性别检测史

很多人或许会在直觉上支持田联的做法:这对其他选手是不公平——她不过是体内自带兴奋剂生成机制, 和服用人工兴奋剂的选手有什么本质区别?在尝试解出这道似乎有关公平的“超纲”伦理题时,让我们先大致回顾一下奥运会历史上的性别检测问题。塞门亚的情况绝非偶然,据估计,在本届田径场上,有“间性人”可能的选手有五位到十位——换言之,田径场上的“间性人”比例比普遍人群要高得多。波兰女子短跑选手斯坦尼斯洛娃,1932年获女子100米短跑金牌,可当她1980年被意外枪杀,解剖结果却显示,她同时拥有男女两性性征,和XX和XY染色体。2006年多哈奥运,女子八百米银牌得主珊蒂被检测发现拥有超于“正常”女性的Y染色体数量,从而被取消了奖牌(可是在05年的亚洲田径赛上,她却通过了性别测试)。因为破碎的奥运之梦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她曾一度自杀。
这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新鲜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奥运会官方就要求女选手做“性别检查”,选手需要裸体在专家组面前走来走去,供检查是否拥有阴唇,乳房,生殖器等女性“应有”的器官,过检的选手可获得一张随身携带的“女性证明”(Certificate of Femininity)。随后,染色体检查取代了妇科检查,所有体内带有Y染色体的女性,哪怕性别表征是女性,生殖系统也是女性,从小就被所有人当作女性,也不被允许作为女性参赛。到了2009年塞门亚的时代,睾酮水平成为各项指标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但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染色体检查,荷尔蒙检查,生殖器检查和第二性征检查随时随地会被加入到性别测试的豪华套餐里面,因为并不存在一种测试,可以单纯判定出选手的性别。

据斯坦福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斯基称,新生儿中,染色体性别和性别表达不一致的概率达到了惊人的1%,也就是说,比该新生儿智商高于140的概率还要大。有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表达还会逐渐发生改变,从男性变为女性或者从女性变为男性,都有可能发生。至于现在被视为权威的睾酮水平,也同样不靠谱:许多女性体内睾酮水平高于常人,但对其影响微乎其微,因其对体内的睾酮并不敏感。总之,染色体性别,性腺,激素性别,性别表达这四项指标之间,基本上是一团乱麻,互不一致的情况很多,取任何一项作为判定性别的标准,都会引起更大的不公平。

性别:“应该控制”的变量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奥运会,总体来说,是一场性别隔离的大赛。除了仅有的马术项目不以参赛者性别加以分隔之外,男女能有机会同台竞技的也只有乒乓球、网友和羽毛球等混双比赛。据说,因为男性和女性在体能上的统计性差异,按性别分开比赛,能去除性别因素带来的影响,使比赛更公平,也更有观赏性。用偏学术的语言来说,性别被视为一个二分变量(dichotomous variable),数值只有两个,男,或者女,控制这个变量,能够更准确地传达竞技项目的本意。除了性别这个在绝大多数项目中都被控制的二分变量之外,在举重,柔道等比赛中,选手们按照体重加以分组,以减少体重这一因素对比赛公正性的影响,只是分级较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变量了。
阅读全文…

不要枪毙说真相的人

2010年12月8日 8 条评论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消息,澳大利亚时间8日凌晨,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 阿桑奇(Julian Assange)在《澳大利亚人报》网站发表文章,详细讲述了自己和维基解密背后的想法,并为维基解密辩解,称维基解密应当得到保护,而不是威胁和攻击。

以下为阿桑奇文章全文:《不要枪毙说真相的人

1958年,《阿德莱德日报》的所有者和编辑、年轻的鲁伯特 默多克(Rupert Murdoch)写道:“在秘密和真相的赛跑中,真相总是会不可阻挡地获得胜利。”

他的这番言论或许正是继承了他的父亲基思 默多克(Keith Murdoch)的意志。基思 默多克曾揭露了澳大利亚加里波第战役的残酷真相:由于英国统帅的无能,无数的澳大利亚军人在加里波第战役中作出了不必要的牺牲。英国试图将基思 默多克禁言,但默多克并未就此沉默。最终,基思 默多克的努力促成了损失惨重的加里波第战役的终结。

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维基解密也在无所畏惧地公布那些应该得到公开的事实。

我成长于昆士兰州的一个乡下小镇,那里的人们从来都是直言不讳。他们不信任“大政府”,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监管不得当,大政府很容易出现腐败。在菲茨杰拉尔德调查(Fitzgerald inquiry,译者注,澳大利亚80年代的一起警方腐败案)之前,昆士兰州腐败盛行的黑暗时期正是政治控制媒体压制真相的恶果。

我将这些历史谨记于心。维基解密正是建立在这些核心价值观之上的。还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我产生了利用互联网技术报道真相的想法。

维基解密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科学的新闻理念。我们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既能向大众传播新闻,同时也帮助证实了新闻的真实性。科学的新闻理念允许读者阅读一篇新闻,然后点击鼠标,在网上找到产生新闻的原始文件。这样,读者就能够自行判断:这篇新闻是否真实?记者的报道是否准确?

民主社会需要强势的媒体,而维基百科正是这种媒体的一部分。媒体可以使政府更加诚实。维基解密已经公布了一些有关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残酷的真相,以及有关企业腐败的新闻。

有些人说我是反战主义者:但从记录上来看,我不是。有时候,国家之间需要进行战争,战争是事实存在的。但一个政府能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向民众隐瞒战争的真相,并要求这些民众为谎言付出生命或税收的代价。如果政府真的拥有发动战争的合理理由,那么它应该公布真相,让人民决定是否支持战争。

如果你读过任何维基解密公布的阿富汗战争或伊拉克战争记录,或任何一条美国外交电报,或任何一个维基解密报道的新闻,你应该能够理解媒体能够自由报道这些事件有多么重要。

维基解密并不是唯一一个报道美国外交电报的媒体。其他媒体机构,包括英国《卫报》、《纽约时报》、西班牙《国家报》和德国《明镜周刊》都公布了相同的编辑过的电报。
然而,维基解密是其他这些媒体的统筹机构,也是遭到最多美国政府及其他国家攻击和批评的机构。尽管我是一名澳大利亚人而不是美国人,却被美国指责犯下叛国罪。美国国内要求特务“干掉我”的呼声不断。萨拉·佩林(Sarah Palin)说我应该“像萨达姆那样被围捕”,共和党向美国参议院提出议案,试图将我列入“跨国威胁”名单,并依照跨国威胁分子予以处分。加拿大总理办公室的顾问在国家电视台呼吁刺杀我。一名美国博客作者甚至呼吁,到澳大利亚绑架并伤害我20岁的儿子,目的仅仅是为了抓到我。
阅读全文…

中日领土争议溯源

2010年11月16日 2 条评论

Why China and Ugly Japan are oceans apart
YouTube上看似不应受追捧的热门视频,是一段有关一艘小渔船的40分钟短片。逾150万人(主要在日本和中国)观看了发生在海上的这一幕,仅略少于登录该网站观看另一段40秒视频的人数——后者观看的是一只名叫泰森(Tyson)的小狗踩着日本人玩滑板的视频。
The unlikely YouTube hit of the moment is a 40-minute video about a little fishing boat. More than 1.5m people, mainly in Japan and China, have watched this ocean drama, only a tad fewer than those who logged on to a 40-second clip about Tyson the skateboarding dog-Japanese.

短片中的这艘中国拖网渔船,是9月一起事件的焦点——该事件使得中日关系降至2005年以来的冰点。上周泄露的这段短片,意在展现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周边水域撞击日本海上保安厅舰艇的画面。钓鱼岛在日本被称为尖阁列岛(Senkaku ),这些岛屿无人居住,但中日两国争夺激烈。这一段视频的泄露,再度点燃了围绕日本拘捕中方船长时间的争议——此次事件引发了中日外交角力。由于中国政府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压力,日本检察机关以担心中日关系为由释放了中国船长,没有对其提出起诉。
The featured Chinese trawler is at the centre of a September incident that brough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o their lowest point since 2005. The footage, leaked last week, purports to show a Chinese boat ramming a Japanese coastguard ship in waters close to uninhabited, but fiercely contested, islands known as Senkaku in Japan and Diaoyu in China. Its release has reignited controversy over Japan’s arrest of the captain, which set off a diplomatic shoving-match between Beijing and Tokyo. So intense was the political pressure from Beijing that Japanese prosecutors released the captain without pressing charges, citing concerns about Sino-Japanese ties.

该视频的泄露,似乎是为了支持日本的说法:即该国别无选择,只能在本国控制的岛屿附近,拘捕故意冲撞日本舰艇的中国渔船船长。中国政府始终否认这艘渔船主动挑衅,尽管许多中国网民正是因此而把船长奉为英雄。
Tokyo’s apparent climbdown in releasing the captain provoked a backlash at home. Even Yoichi Funabashi, editor-in-chief of the Asahi Shimbun, Japan’s most liberal mainstream newspaper, published an anguished letter in which he decried Beijing’s actions. “If China continues to act as it has, we Japanese will be prepared to engage in a long, long struggle with China.”
阅读全文…

分类: 网海拾贝, 韦氏观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