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何静登顶希夏邦马峰。
10月9日,何静登顶希夏邦马峰
无氧攀登是指在登山过程中全程不使用辅助氧气,对攀登者的体能和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在海拔8000米以上,空气中氧气含量极低的环境中。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希夏邦马峰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是世界第十四高峰,也是唯一一座完全位于中国境内的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
何静自2017年起开始无氧攀登。她先后成功登顶了马纳斯鲁峰(2017年)、马卡鲁峰(2018年)、安纳普尔纳峰(2019年)、道拉吉里峰(2021年)、珠穆朗玛峰(2022年)、洛子峰(2022年)、乔戈里峰(2022年)、布洛阿特峰(2022年)、干城章嘉峰(2023年)、南迦帕尔巴特峰(2023年)、迦舒布鲁姆II峰(2023年)、迦舒布鲁姆I峰(2023年)以及卓奥友峰(2023年)。希夏邦马峰是何静挑战无氧登顶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最后一站。
热爱
8000米高峰、女性、无氧,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令人惊叹。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何静说,因为热爱登山。
何静是陕西高陵人,生长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18岁以前的她从未见过山。直到2006年,她才第一次见到秦岭。她说,看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自己心里不禁问道:那边更高的山是哪里?有什么样的风景?探索的种子在那一刻埋下。
之后的几年,何静一直热衷于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2012年,在朋友的邀约下,何静去了四姑娘山,这是她第一次攀登雪山。“接近顶峰时,看到霞光照在白茫茫的雪上,发出金色的光芒,那一刻我感觉人是如此地渺小,而天地是如此的广阔,也释然了生活中的纠结和痛苦。”
2018年4月27日,何静在攀登马卡鲁峰途中。
从四川到甘肃、青海,再到新疆,国内大大小小的雪山何静几乎登了个遍。在她看来,每一次登上雪山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每次重新出发都有新的心情。“登山让我感到快乐。”
追求热爱的过程中也经历过痛苦。
2021年何静开始向珠峰发起挑战,当时还没有中国人成功无氧登顶珠峰。“我不仅是想完成自己的梦想,还想能通过自己做一些事为国家献礼。”但由于当时错过了冲顶的天气窗口期,最终何静登顶失败。
一天在加德满都的大街上,她买了一张地图,独自徒步前往珠峰。看到珠峰那一刻,何静再也不压抑了,对着这座巍峨的雪山,放声大哭。“看到珠峰那一刻我想明白了,我就是为它而来的,我决定要做的事,就一定给自己一次机会,人如果连选择尝试的机会都放弃了,那就真的是失败了。”
2022年5月14日上午,何静终于成功无氧登顶珠峰,成为中国首位无氧登顶珠峰的女性登山者。
2022年5月14日,何静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阅读全文…
特殊时期,好的心态很重要。有备无患。
1. 附有加强橡胶指垫的棉线手套一副。遭到地震后,自救逃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被砖石杂物困住时,单靠自己双手很难脱险。而戴上这种手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挖掘砖石瓦砾的能力,增强自己挖掘出险的可能。同时,这种手套戴上后还可以防滑,如果脱险时需要攀爬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2. 应急食品两罐,内容物包括每罐110克有盐压缩饼干,冰糖糖块和熟花生米,这些食物的味道并不好吃,但是热量很高,可以有效补充体力和矿物质。按照说明,这两罐食品,在静止不动时能够满足一个成年人坚持4天的营养需要,加上人自身在断粮情况下有一定的自持时间,这将大大提高受灾者等待救援的时间。
3. 饮用水两罐,每罐340克。由于人对于水分的需要更甚于食品,所以在防灾应急箱中的水用双层金属罐包装,以尽量避免在地震中遭遇挤压损坏。遵照医学研究的结果,这种饮用水中不掺杂果汁等添加材料,据说这样是最能保障饮用水发挥救生效率的做法。同时,不掺杂添加材料,在必要时还可以用这种纯净水清洗伤口,避免感染。
4. 经过特殊处理的蜡烛两根,火柴一盒。在一些应急箱中,也有放置应急灯的,但大多数日本的应急箱放置蜡烛。这是因为蜡烛可以不怕潮湿影响,品质可靠,除照明外还可以充当火种和判断氧气含量。这种通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连续燃烧4.5个小时,比大多数应急灯能够提供的照明时间都要长。
5. 超薄保温雨衣一件。这种银色的保温雨衣是高科技产品,整件雨衣折叠后和一条手帕的体积不相上下,重量极轻,却可以连头包裹一个壮年大汉。这种雨衣采用了类似美国阿波罗飞船宇航员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热并有较好的韧性。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很多人在废墟残骸中等待救援时面临体温下降的问题,这种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体温,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时也可用它制成简易的储水器,来保存雨水以供饮用。
6.高强度尼龙携行袋一个,使用者可以用这种携行袋将箱内物品全部装入随身携带。在地震中,脱离危险地带后,往往当地还有无水无电交通中断的阶段。那时,随身携带应急箱中的食品饮水,就很有价值了。有的应急箱中还可以有药品,绷带等。
祝福善良的人们永远幸福安康!
2010-4-28 0:23 Beijing Time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摄影):孤家地理
随着BBC和《国家地理》频道的野生动物纪录片近年来在全球的热播,东非草原上百万角马大迁徙的壮观已经深深烙印在亿万观众的脑海里。其中最令人过目难忘莫过于这一幕了:烟尘滚滚,水花翻腾,争相挤踏的大群角马,冲破狮子利爪和鳄鱼尖牙的阻截,冒死渡河。这些由专业摄影团队历时多年,投入巨资才拍到的梦幻场面,我等“驴友”是否也有幸在现场亲睹为快呢?怀着这个梦想,笔者踏上了东非之旅。
根据过往资料,百万角马大迁徙的洪流每年6月起源于坦桑尼南部,随着旱季由南至北地推进,一股股角马滚雪球般地加入北上的大军。胃口极好的它们就像巨型剪草机,一路荡平沿途的草场,7月中在赛伦盖蒂草原汇聚成150-200万之众的“超级兵团”,在8月初分批越过马拉河进入东非地区旱季中的香格里拉-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然后化整为零。到了10月底,角马再次聚群南下返回雨季中葱绿的家园。不过由于气候等条件的不确定性,大迁徙的准确日程和路线可谓神仙难料。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邂逅大迁徙的可能性,笔者在两周的行程中依次设计了“三条妙计”。第一计是地面追踪,越野吉普驱车自南而北纵贯整个赛伦盖蒂草原。第二计为空中俯瞰,乘坐热气球居高临下搜寻迁徙的队伍。第三计是沿河巡逻。沿着九曲十八弯的马拉河岸找到正在过河的集团军。
第一计不幸落空。越野吉普穿过面积两万平方公里的赛伦盖蒂草原,但见烈日下一片金黄的,只有三三两两的羚羊啃食大队角马吃剩的短草。河流也干涸成涓涓细流。到了坦桑尼亚与肯尼亚的交界处才终于赶上大迁徙的殿后部队,数百只角马列队行进。由于两国的边界只对野生动物开放,我们只能望“马”兴叹了。
第二计也功亏一篑。日出时分,加热器呼呼作响的火焰把热气球连同下面的吊篮送上了空中,在100米的高度慢慢漂移,偌大的草原上只有稀疏的合欢树和几匹斑马拖出长长的黑影。一小时过后,远处出现了一片呈扇形移动的斑点——终于分辨出那是一大群扬尘前行的角马。正当乘客们指点欢呼,热气球的驾驶员声称所谓的“浪漫荒野早餐”的地点已到,必须降落了。
阅读全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2个月过去啦。期间组织公司部分员工的淇河漂流活动。现将印象中一些趣事和丑事和大家分享一下。由于要漂流,下水后都未曾拍照。由于时间久远,约2个月前,记述较为凌乱。
始发地:西安; 时间:共2天
目的地: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狮子坪乡
活动内容:漂流,远足,观瀑
D1: 6:50集合,约12:00到达景区,午餐后,约13:00开始漂流,约18:30结束漂流,晚餐后自由活动
D2: 7:30早餐,约8:30到达瓮城瀑布,途中午餐,约13:30前往汤河温泉,约14:00返回。
实际到达时间如下:
6:50准时集合出发,下午约6点才到达目的地。
途中意外:
- 不是意外的意外。领队带错路,沿着山路莫名转了近1个多小时,最后以同样的时间再退出来。
- 真实的意外。途中小雨,与预报不对,局部天气变化太快。造成山石塌方。又耽搁了约2小时。推土车一上道,任何车辆都别想动弹——环山路无处藏身。
紧急会议后决定:
- 决定临时开篝火晚会。
- 如果雨水再大,就主动放弃,不再漂流。我期间征询了3个队长和3个安全员的意见。
吃完饭后,女孩们已经发起了挑衅:我们在这什么乐趣也没有,只能喊 “啊”,这是我们唯一的乐趣。我苦笑一下,没有说什么。你们吼吧。
江边的也有着自然的魅力:母鸡悠闲地捉虫喂小鸡,小鸡在一旁安静的等着。墙上满是各色的不知名的昆虫。夜色变浓后,大厅下的白炙灯下是昆虫的天坛,形成绿色和黑色的彩球。
阅读全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