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何处,就跟着自己的心走吧
路透中文版 陈澍 / 文
十月的一半时间是在路上度过的,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风情,等我再回到香港时,日历早已翻过十月,夏天也终於和我说再见。
香港于我而言还是一个“新家”,新到尽管我开始习惯称她为“家”,但在旁人看来我毕竟还只是一个“外人”。某天一个上海朋友给我打电话,电话里问我在哪里,我说:“我在家里”。对方忽然忙问我:“你又回上海了?”我连忙解释:“没有,我在我香港的家里。”
“噢,你是说你在香港的屋子里,那不是家。”我的朋友解释说。其实他说的有点道理,家是一份非常人文化的情怀,好像有钱买大房子的人未必有一个开心的家,或者他(她)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属於他(她)的家。
我有一个香港朋友,这里暂且称他为C。C的父亲祖籍江苏无锡,母亲来自广东中山,太太是新加坡人,类似这样的家庭的背景在香港可谓司空见惯。某日正好和他聊到关於“家”的问题,C说其实“家”不同于“家乡”,他们可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
“家乡”是你出生的地方,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说的“根”,至于“家”,更主要看你长期居住在哪里,又和谁生活在一起。
C的父亲年轻时加入国民党,从无锡老家远赴重庆帮美国军队修飞机。1949年内战结束,历史的车轮阴差阳错地把C的父亲送到了香港。在香港,C的父亲认识了同样来自大陆的C的母亲,于是有了C,于是香港对这三个人来说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成为了他们的“家”。
每次听身边的人口述那个年代的历史总会让我有种按耐不住的激动。如果世上真有好像科幻片中常见的“时空穿梭机”,我会很想回到那个年代去亲眼见证那些缠绵悱恻,那些悲欢离合,当然还有那些不容忘却的国破家亡。
阅读全文…
近期评论